ISO 10993-4:2017/Amd 1:2025的修订要点
ISO 10993-4:2017规定了医疗器械与血液相互作用评价的通用要求,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25年1月对其首次修订版(ISO 10993-4:2017/Amd 1:2025)进行了发布,现就修订要点总结如下:
与血液接触器械的类型调整
进一步明确了5.2中外部接入器械在直接或间接接触血液时的类别归属,使分类更加清晰准确,避免了可能产生的混淆。
(一)与循环血液间接接触
修订条款5.2.2:在 ISO 10993-4:2017 中,5.2.2作为间接血路的外部接入器械这一子类别,列举了 “插管”“细胞贮存器”“血管内导管” 和 “血液采集器械” 等设备示例。而在 ISO 10993-4:2017/Amd 1:2025 中,将该子类别标题更新为 “与血液间接接触的外部连通装置”,同时删除了原有上述列举项,并新增了 “间接接触血液的血液监测器械”。此外,还将 “血液和血液制品” 替换为 “生理盐水和/或治疗药物”。
(二)与循环血液直接接触
修订条款5.2.3:ISO 10993-4:2017 /Amd 1:2025对直接接触血液器械类别也有一定调整。在该类别中,新增了由5.2.2中删除的“血液采集器械”、“插管”、“细胞贮存器”、“血液及血制品贮存和输注器械(如管和袋)”。并且在描述血液监测器械时,删除了原有的“或间接”表述,明确直接与血液接触监测器械”。
血液相互作用特征
(一)测试部件的选择
修订条款6.1.2:在 ISO 10993-4:2017 中,对于测试部件的选择原则虽有提及,但不够详细。而 ISO 10993-4:2017/Amd 1:2025 则进一步明确了测试部件的选择要求“对于直接接触血液相容性测试(如直接溶血、补体激活、凝血、血小板激活、血液学、体内或半体内血栓形成),应仅使用器械的直接接触血液部件进行测试,以最大程度减少非直接接触血液部件对测试结果的干扰。对于基于浸提液的血液相容性测试(如间接溶血),则应使用器械的直接和间接接触血液部件进行测试。如果测试部件包含与上述描述不同组织接触的器械部件,则需对测试部件进行描述并提供理由”。这一规定使测试部件的选择更加科学合理,有助于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风险评估的有效性。
(二)测试项目的适用性
修订条款6.1.2:ISO 10993-4:2017/Amd 1:2025 对测试项目的适用情况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说明“许多血液相容性测试通常依赖于表面接触(如直接接触溶血、补体激活、凝血、血小板激活、血液学以及体内或半体内血栓形成),这类测试不适用于间接接触应用。对于具有间接血液接触的外部接入医疗器械或部件,一般仅推荐进行间接接触溶血测试”。相比之下,ISO 10993-4:2017 在这方面的表述相对笼统,未对不同测试项目在直接或间接接触情况下的适用性作出如此清晰的区分。
这一变化也直观的体现在表1与循环血液接触或器械部件和适用试验分类——外部接入器械和植入器械中,解决了长期困扰监管部门、生产商和测试机构的问题,即输液器类产品是否需要进行溶血测试以外的其他血栓测试项目?表1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三)影响血液相容性因素的补充
修订条款6.1.4:在ISO 10993-4:2017 中,对于影响血液相容性的因素有所阐述。而 ISO 10993-4:2017/Amd 1:2025 则进一步补充了相关内容,在注释 1 中明确指出“制造过程中的变化(如制造商变更)、使用不同的制造辅助材料,这些都可能影响完整灭菌设备的表面特性或化学性质,进而也会对血液相容性产生影响”。这一补充使得制造商和评估人员在考虑医疗器械血液相容性时,需要关注更多潜在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器械的安全性。
修订条款6.1.12:在ISO 10993-4:2017 中,阐述了试验中抗凝剂的使用情况。而ISO 10993-4:2017/Amd 1:2025 则进一步完善了相关内容,将抗凝剂变更为抗血栓药物,并提示“即使器械的设计是在有抗血栓药物存在的情况下运行,也可能需要在无抗血栓药物的情况下完成研究,以便恰当地评估不能使用抗血栓药物的患者所面临的血栓形成风险”。
输标准引用的修改及补充
在ISO10993-4:2017/Amd 1:2025 中,对部分参考标准进行了更新。例如,将标准引用中的 “ISO/TR 10993 - 20” 替换为 “ISO/TS 10993 - 20”,并增加了一系列新的参考标准和文献。
总 结
ISO 10993-4:2017的首次修订,在医疗器械分类、测试相关规定、标准引用等方面进行了多处修订和完善。这些变化体现了随着医疗器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血液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入,国际标准在不断优化和更新,以更科学、准确地评估医疗器械与血液相互作用的安全性,为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监管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无论是医疗器械制造商、监管机构还是相关科研人员,都需要密切关注这些标准的变化,以确保医疗器械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